品質團體獎管理模式內容
品質團體獎管理模式之設計,係採三階管理要項展開之方式處理。此處所謂的三階管理展開式;第一階指的是包括「領導」等在內的八大評審要項;第二階指的是對應於第一階大項所包含某些應當具備的方法;第三階指的是依第二階項目向下展開須予以執行的的關鍵作業內容。
組織領導者應將此管理模式,視為改進經營體質與提升競爭力的專案計畫,力求每一評審項目均能達成最佳績效水準。要讓組織內各個部門、各個員工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做及他們的職權與責任為何?
在執行此專案計畫一段時間之後,組織領導者要檢討其績效水準,並將此成果資訊回饋到相關部門或個人,責成他們採取必要的改進措施。
組織領導者倘能運用此項管理模式,不斷改進經營績效,形成持續改進的管理循環,則必定會產生提升競爭力的結果。
茲將本獎前四大項展開之例,陳述如下,歡迎會友們不吝批評、指教。
1.領導
組織領導者如何建立願景與永續經營之理念、任務及目標,如何採取有效的領導作為,經由適當的管理系統運作向下展開予以落實。此類包括組織的社會責任、專注未來及其具体表現。
1.1經營理念與願景
檢視高階領導者與管理階層對永續經營理念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1) 高階領導者如何建立組織願景、任務、價值觀、目標(含品質目標)及所期望的績效水平:包括如何經由管理系統向組織內所有員工溝通與落實?
(2) 如何瞭解影響你企業與市場的短期與長期因素,規劃追求維持成長目標及/或市場領導地位?
(3) 如何以品質管理原則為基礎,定期審查組織品質管理系統效果與效率,並將審查所發現的不良事實,品質目標與改進活動之狀況和結果、顧客回饋…等,作為持續績效改進的重要依據?
1.2領導承諾與作為
檢視組織領導者及各階層管理者如何以身作則,親自參與並主導績效目標達成之活動。
(1)領導者如何鑑別其他利害相關者之需求與期望,從而設定目標?如何藉由方針管理或目標管理來主導組織績效目標之達成?
(2)領導者如何傾聽顧客、夥伴關係人的聲音並將它轉成為增加價值的活動?
(3)領導者如何鑑別其員工之工作滿意度、能力及個人發展之需求?如何激勵、支援與表揚組織內之員工?
(4)領導者如何創造一個會鼓勵人員參與和發展之環境,及提供必要的架構與資源,以支援組織之策略性計畫?
1.3社會責任
檢視組織如何瞭解與滿足利害相關者之需求及期望,並善盡企業之社會責任,協助解決社區的問題,以行動回饋社會,提升社會福址,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
(1)如何將利害相關者對產品之需求及期望,諸如:符合性、可恃性、產品安全、產品責任、及環境影響等納入考量?如何遵循法規要求避免組織所經營之產品/服務,對社會可能造成之負面影響?(包括稅務、工安、消費者保護、衛生---等之考量
(2)領導者與員工如何參與社區活動,表現在保護社區利益方面的積極角色?
2. 策略規劃與創新
組織如何為實現願景建立能領導組織績效改進且能予以衡量之目標。並針對利害相關者需要及本身績效,採創新觀念與做法制訂組織策略,以提昇產品/服務品質與經營成果並增強其競爭力。
2.1目標設訂
檢視組織如何針對願景設訂長、中、短期目標,並在組織內向下展開,落實執行以求持續績效改進。
(1) 高階領導者如何審查組織有關長、中、短期目標之進度,並能依內外環境變遷,適時調整?包括由高階領導者定期審查重要目標(含品質目標)之達成度及其績效。
(2) 如何確保組織內相關部門與階層皆已建立品質目標,包括產品符合要求?品質目標應可量測,且與品質政策一致。
2.2策略制訂與展開
檢視組織如何針對利害相關者需要及本身績效制訂經營策略。
(1) 組織如何依利害相關者現在與未來需要及本身績效,制訂經營策略?包括其發展過程及重要參加者。
(2) 如何將顧客與市場需要、競爭者與競爭環境有關的能力、供應者及/或合夥者關係、財務與人力資源等關鍵因素納入考量?簡述如何蒐集與分析相關的資料與資訊,以處理這些因素的方法。
(3) 如何將此策略向下展開?包括展開方式與過程。
2.3創新與改進
檢視組織如何從事具體變革,以改進其產品/服務及過程品質,為組織利害相關者創造新價值。
(1) 如何將創新與改進活動回應顧客要求?包括:簡化工作單位與過程,及/或快速從某一過程,變換至另一過程或某一產品到另一種產品,在回應時間上作重大之改進,並將它引進至組織各部門或領域?
(2) 如何將創新與改進活動,整合到日常工作中,成為組織經常性活動的一部份?
2.4管理工具/方法之應用
(1) 如何應用管理工具/方法和其它問題解決技術與分析工具,來發掘問題根源,並防止其再度發生,諸如:品管七工具、防誤措施、實驗計畫法、田口式品質工程…等。
(2) 用來衡量持續改進活動有關計畫的重要績效衡量值及/或指標為何?如何確保持續改進活動與整體策略計劃目標一致?
3顧客與市場
組織如何決定顧客與市場的要求、期望與喜好,同時亦檢視組織如何開發市場,並與顧客建立的關係,及決定導致顧客滿意、留住顧客、與業務擴張的關鍵因素。
3.1顧客與市場之了解
檢視組織如何決定顧客與市場的要求、期望與喜好,以確保現行產品/服務能維持關聯性,並發展出新機會。
(1) 如何決定目標顧客、顧客群、及/或市場區隔?在作此決定時,如何了解包括競爭者在內的顧客?以及其他潛在顧客及/或市場?
(2) 如何瞭解顧客對產品/服務、交期、價格、可恃性(dependability)等全盤的需要與期望,並將這些需要與期望在組織內溝通?
(3) 如何瞭解目前顧客想要的以及預測未來顧客想要的,以及市場所能供應的是什麼?
3.2顧客與市場開發
檢視組織如何從事開拓新客源與新市場活動,以確保組織能維持正常營運外,亦能追求成長。
(1) 如何為產品/服務規劃新顧客與市場開發,決定重要客戶要求(包括產品 /服務特性),及其對顧客採購決策的相對重要性或價值?
(2) 如何從事技術開發與了解競爭者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並快速與彈性回應顧客與市場要求?如何預測所處之市場現行與未來的需求?顧客未來需要與你的業務發展方向的一致性水準如何?
3.3顧客關係與溝通
檢視組織如何建立顧客關係與溝通過程,其目的在與新/舊顧客保持良好關係,並與他們維持充分溝通,以發展新市場機會。
(1)如何將顧客滿意度之量測,作為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如何對顧客滿意度的回饋之要求、量測及監視的過程,持續地提供資訊?
(2)如何與顧客建立關係以獲得他們信任及滿足他們需要?如何增加他們再度光顧機會與正面口碑?
附註:顧客關係可包括發展合夥關係或與顧客結盟。
(3)如何決定與重要顧客接觸時有哪些要求事項?它們在不同方式接近時如何變化?如何能確保讓這些接觸要求事項展開,使參與回應鏈的所有員工都知道?包括為顧客尋找資訊、執行業務及抱怨的重要接近機制之簡述。
附註:決定顧客滿意度及不滿意度可包括利用任何下列所有的:調查、正式或非正式回饋、利用客戶帳戶歷史資料、抱怨及交易完成率。資訊可由網際網路、經由人員接觸、或第三者、或信函蒐集得知。
(4)如何保持建立關係的方法,並使得接近顧客與業務需要及方向取得一致?
4資源管理
組織如何針對機會與限制條件,適時地鑑別及提供各種資源?包括:實施與維持品質管理系統,「有形資源」如改進的實現與支援設施,「無形資源」如智慧財產等,以鼓勵創新性持續改進的資源與機制。如何處理重要人力資源實務 ?諸如:直接針對創造與維持高績效工作場所開發員工,使他們與組織能適應改變,以及提供及維持為達成符合產品要求所需之基礎架構,進而提高組織的績效的工作環境與全體員工參與改進的風氣。
4.1提供資源
檢視組織如何實施與維持品質管理系統,來持續改進其有效性,並藉由獲得所需資源,從事符合顧客要求活動以提高顧客滿意度?
(1)如何實施與維持品質管理系統,並持續改進其有效性?如何藉由符合顧客要求以提高顧客滿意度?
(2)如何提供改進組織績效所需的各種資源?諸如:改進的實現與支援設施、智慧財產、鼓勵創新性持續改進的資源與機制…等。
4.2人力資源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將最重要資源的人力,給予適當之教育、訓練以增強其知識、經驗與能力,使他們能勝任其工作並對組織政策與策略之改進,做出貢獻。要運用各種團隊組織,使人人參與持續改進活動,在團隊與小組中自由分享知識與經驗以達成組織目標。
(1) 如何對組織成員施以適當之教育與訓練,使其能有效地執行產品品質之工作?
(2) 如何運用各種團隊組織,使人人參與持續改進活動以改進組織(包括品質管理系統)之效果與效率?如何在團隊與小組中自由分享知識與經驗以達成組織目標?
4.3基礎設施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決定、提供及維持為達成符合產品要求所需之基礎架構。適當時,基礎架構可包括:建築物、工作空間及相關的公共設施、過程設備(硬體與軟體兩者)及支援服務(諸如運輸或通訊)。
(1)組織如何決定所需基礎設施?包括之資源諸如:工廠、工作空間、工具與設備、支援服務、資訊與溝通技術以及運輸設施等。
4.4 工作環境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為提高組織的績效,營造適宜的工作環境,以確保此環境能對人員之激勵、滿意度及績效產生正面之影響,並使其成為人性與物性因素的組合。
(1)組織如何如何決定與管理為達成符合產品要求所需之工作環境?包括:創意之工作方法與更多的參與機會,發揮組織內人員之潛能,安全規則與指導,工作場所的位置,人員間互動…,等之考量?
5過程管理
「所有的工作都在過程中完成」,任何過程皆為具有相關的數項序列活動或具有輸入與輸出的單項活動,最高管理階層須界定所需之過程輸出,及鑑別其有效果與有效率達成所需之必要的輸入與活動,使組織具滿足其利害相關者之能力,並確保產品實現與支援過程及相關過程網路之有效果與有效率的運作。過程須依需要之程度予以文件化,以支援有效果與有效率的運作。
評審作業著眼於價值鏈系統的關鍵過程,當產品實現過程活動能使組織產品增加其價值時,支援過程亦為其所不可或缺者,它能間接地增加組織之價值。整體範圍包括:有效的設計、預防導向、產品/服務實現、連接供應者與合夥者、整合供應鏈及其支援體系、行銷、營運績效、週期時間、作業績效評鑑、持續改進、及組織學習等。
5.1產品/服務實現
此項係檢視組織的主要產品與服務設計與開發並促使其生產/服務實現之過程,其目的在改進市場與營運績效,以達成既符合要求又能提供利害相關者利益。它可透過改進實現過程與相關支援過程之效果與效率予以達成,例如:浪費之減少,人員之訓練,資訊的溝通與記錄,供應者能力之發展,基礎設施之改進,問題之預防,加工方法和過程產出,及監視之方法。亦可應用模組化設計、共同零件、共同生產線、及提供特別的訓練、降低成本與縮短週期時間,並防止過程上的錯誤。
(1)設計與開發過程
l 你為產品/服務及其有關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所做的設計過程為何?
l 你如何將設計與開發規劃、設計與開發輸入、設計與開發輸出、設計與開發審查、設計與開發查證、及設計與開發變更之管制等作適當安排?包括各項作業規劃與權責與重要營運績效之要求。
l 你如何將變動中顧客/市場要求,結合到產品/服務設計與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
l 你如何協調與測試設計及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包括你如何使用那些防誤設備或措施,以防止疵病/重加工與營運順暢並及時推出產品/服務。
(2)生產/服務過程
l 你如何運作產品/服務所需之過程,以滿足顧客與其他利害相關者的要求?為確保產品實現,須考量相關之支援過程,以及所期望之輸出、過程步驟、活動、流程、管制量測、訓練需求、設備、方法、資訊、物料及其他資源為何?
l 你如何運作每日的重要生產/服務過程,包括:產品搬運、包裝、儲存、防護及交貨的過程,以防止產品在內部加工處理及產品最終交貨期間,有所損壞、變質或誤用,以確保符合重要績效要求?如何考量來自產品性質所產生的任何特殊要求之需求。諸如:軟體、電子媒體、危害物質、需特殊人員服務、安裝或應用的產品,以及獨特或無法取代的產品或物料?
l 你如何改進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以獲致較佳的過程績效並改進產品/服務。你用於管制與改進這些過程的重要績效衡量值/指標為何?如何將改進活動與其他組織單位與過程及你的供應者/合夥者分享?
l 若適當時,你如何執行檢驗、測試及過程/績效稽核,使保固及/或重加工成本降至最少?包括以預防為基礎的過程來管制檢驗與測試成本?
5.2供應鏈管理
高階管理者可運用供應鏈觀念,針對串聯供應鏈中每一過程持續進行創造附加價值的活動,可採合作夥伴關係之觀點,從事供應鏈管理。
(1)供應鏈管理
l 如何界定及實施有效果與有效率的採購過程?如何確保採購產品從規格到接收之符合性?如何評估與管制所採購的產品,俾使所採購的產品滿足組織以及利害相關者之需求與要求?
l 如何採用電子媒體與供應者進行聯繫?溝通的成效為何?
l 如何選擇與評價供應者?你的企業成長與成功的關鍵供應鏈過程為何?
l 如何決定關鍵供應鏈過程要求?若適當時,結合顧客與供應者及/或合夥者輸入。這些過程的關鍵要求為何?
l 用於管制與改進這些過程的重要的績效衡量值及/或指標為何?若適當時,包括如何使用在製衡量值與顧客及供應者回饋,以管理供應鏈過程。
5.3支援性管理
此項係檢視組織關鍵支援過程,包括財務與會計、設備管理、法律、人力資源、以及行政過程等的支援性管理過程,如何支援日常運作以改進整體營運效益。
(1)支援過程
l 你用來支援你日常運作及你的員工在提交產品與服務的關鍵過程為何?你如何設計這些過程以符合所有重要要求條件?
l 你如何逐日運作重要的支援過程,以確保符合重要績效要求?
l 你用於管制與改進這些過程的重要績效衡量值/指標為何?若適當時,在管理你的支援過程中,包括如何利用在過(製)程中衡量值及內部顧客回饋?
l 若適當時,你如何改進你的支援過程以獲得較佳的績效,並保持與業務需要與方向一致?你如何運用:過程分析與研究、標竿學習、替代技術、或得自過程顧客的資訊,從事持續改進?你如何將改進成果與其他組織單位與過程分享?
l 若適當時,您如何決定關鍵支援過程要求?若適當時,結合來自內部顧客之輸入?對這些過程,你的重要營運要求為何?(諸如生產力與週期時間)
5.4量測與監視
此項係檢視組織如何利用重要的量測方法來追蹤整個過程管理所有層面,使組織績效持續改進,進而增加利益、提升顧客滿意度、改進資源使用及減少浪費,以達成有利結果。組織過程績效量測之例子,包括:產品之量測與評估、過(製)程能力、及專案目標之達成等。
(1) 如何規劃與執行系統、過程、與產品之量測,以查證是否達成利害相關者之要求?參考ISO9004:2000第8.2節「量測與監視」。
(2) 如何持續地監視其績效改進措施?如何將來自改進活動資料分析之結果,作為管理階層審查的輸入項目,以提供組織績效改進資訊?
(3) 如何採取矯正與預防措施,以根除出現不符合現象,並將隨附的檢驗、測試及過程/績效稽核成本降至最少?
6資訊與知識管理
凡有效量測與分析績效以促成改進與提升組織競爭力,皆為重要資訊。管理者須視資料為轉換成資訊和組織知識的持續發展之基本資源,亦應視資訊為根據事實作決策與激勵創新所不可或缺者。組織須確保資料量測、蒐集及確認之效果與效率,使組織績效、利害相關者之滿意、與高品質,及時資料與資訊之備便性,得到保障。俾供所有重要使用者 – 員工、供應者/合夥者及顧客使用。組織亦須審查知識管理的情形,包括:取得、發展、傳播、應用、更新知識的情形,以及知識管理所帶來的價值。
6.1資訊管理系統
此項係檢視你的組織如何蒐集、確認並確保高品質,及時資料與資訊之備便性,供所有重要使用者 – 員工、供應者/合夥者及顧客之用。
(1)資料蒐集、鑑別及取用
l 如何蒐集、鑑別及取用資料,使所需的資料與資訊處備便狀態?若適當時,你如何使它們易為員工、供應者/合夥者,與顧客取用?
附註:(a) 蒐集、鑑別及取用各種內外部的重要資訊,包括:組織內部職能部門,及外部顧客、供應者、競爭者等。組織依衡量與分析績效而決策。 (b)資料備便性的重要性日增網際網路(internet)與電子商務在B2B與B2C等交互作用使用上的增加,以及網內網路(intranet)變的更為重要,而成為組織全面溝通的重要工具。
l 如何確保資料與資訊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時性、準確性、及保密性?
l 如何維持資料與資訊的備便性機制能與企業需要與方向取得一致?
(2)硬體與軟體品質
l 如何確保硬體與軟體是可靠且易於使用?
l 如何維持軟體與硬體系統與企業需要與方向取得一致。
6.2資訊開發與應用
檢視組織如何鑑別其資訊需求,建立組織資訊策略,並開發與應用所需資訊,以符合組織之策略與目標以及利害相關者之需求。
(1)如何鑑別資訊需求建立組織資訊策略?如何以量測及資訊蒐集所獲得的資料分析為基礎,開發與應用所需的資訊?
(2)如何整合及分析來自組織所有部門之資料與資訊,以評鑑其績效及鑑別改進區域?
(3)如何確保從其他利害相關者所蒐集之資料,用作分析及可能之改進?
(4) 如何定期審查組織所使用之量測方法,並持續定期查證資料之準確性與完整性,使資訊維持於最新狀態?
(5)如何建立e化之系統如:ERP、EC、CRM、SCM等,且呈現經營效益?
6.3知識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有效地累積資訊以產生知識,如何運用有系統的管理方式,來蒐集、處理企業現有的知識資產,並經由不斷地累積、分析、傳遞、再創造的過程,形成知識的循環,提供企業學習與使用的參考。如何執行知識管理作業包括:確認、取得、發展、傳播、應用、更新知識的過程,妥善處理整個知識管理的相關過程,會為組織帶來新附加價值。
(1) 組織如何運用有系統的管理方式,來蒐集、處理企業現有的知識資產,並經由不斷地累積、分析、傳遞、再創造的過程,形成知識的循環?如何協助員工找到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如何從顧客、供應者、競爭者的互動關係中,獲取所需知識?
(2) 如何將取得之資料轉換為有利於組織之資訊及知識?組織如何評估使用資訊之衍生利益,以改進資訊與知識之管理?
(3) 如何確保知識資源適當的安全性及機密性?組織如何鼓勵創意知識的量產?
(4) 如何執行知識管理作業包括:確認、取得、發展、傳播、應用、更新知識的過程,為組織帶來新附加價值?
7整體品質管理系統
組織如何考量影響到產品/服務之環境、職安衛的管理活動,從而建立並維持一個或多個程序,以防止其中任何因素對經營績效可能造成重大衝擊?如何將環境管理系統,以及職安衛管理系統等,整合成品質管理系統的一部分?使其具備日常管理作業活動系統化與透明化之特質?
7.1品質管理系統
檢視組織如何藉由:(a)界定系統與過程,能使其清楚地瞭解、管理及改進其效果與效率,及(b)確保過程有效果與有效率的運作與管制,以及量測與資料之使用來決定組織績效的滿意度,有效地建立一個顧客導向的品質管理系統。
(1) 如何界定與促進引導組織績效改進之過程?
(2) 如何在持續基礎取得與使用過程之資料和資訊?
(3) 如何指導朝向持續改進方向推展?
(4) 如何使用適當方法以評估過程改進?諸如自我評鑑與管理階層審查。
7.2環境管理系統
檢視組織如何界定環境政策,界定管理對角色、責任及權限,建立文件系統,並在組織內宣導溝通。如何提供實施與管制環境管理系統所需要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專門技能、技術及財務的資源,並指派一個或多個特定之管理代表,執行環境管理任務。
(1) 如何確認環境管理系統的各項要求係根據CNS14001(ISO14001)標準而建立、實施、維持及持續改進?如何訂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與標的?
(2) 如何提供實施與管制環境管理系統所需要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專門技能、技術及財務的資源?
(3) 如何處理相關環境議題,如:法令與規章、資源節約、污染排放、廢棄物處理與再生利用?
7.3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
檢視組織如何建立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考量相關法規因素,諸如:健康管理相關法規、教育訓練相關法規、勞工安全衛生有關法規、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相關法規…等,以處理員工健康及安全有關問題。
(1) 如何考量相關法規因素建立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若適當時,如何針對機器設備的佈置、人力與機器之工作時間及負荷量、防災(害)裝置或措施、工作人員健康及安全之妥善性與安全性,作適當的考量?
(2) 如何遵照政府所頒佈之安全與衛生等法規辦理職業安全與衛生相關事宜?員工如何定期做健康檢查?
7.4系統之整合
檢視組織如何依其經濟與其他情況,來決定可以將其他目標產出的各種管理系統,整合為使用相同要項之單一且結合的管理系統,使系統更易於規劃、執行、檢討/評估及改進。
(1) 如何將現有品質、環境、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整合為單一且結合的管理系統?系統運作之成效如何?
7.5管理工具/方法之應用
檢視組織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與統計工具找出問題的根源,持續從事過程改進活動,以創造新價值。
(1)如何應品質管理工具/方法諸如:品管七工具、新品管七工具、標竿學習、實驗計畫法、品質機能展開、再造工程、田口式品質工程、JIT、6δ…等,來提升組織經營績效?
8總體經營績效
此項主要提供專注於有關顧客對組織的產品與服務、整體財務與市場績效、組織與人員學習以及所有關鍵過程與過程改進活動之評估,以決定整體組織績效。其目的在彰顯物超所值的供應品,須從顧客與市場的觀點出發的,經由組織與人員學習而產生優越營運與財務績效指標。
8.1顧客滿意成果
本項主要專注在顧客滿意度評估與改善措施,包括顧客滿意度與產生忠誠度、產品及服務品質的績效成果,並檢視組織對顧客抱怨的處理機制及成效追蹤。
(1)在顧客滿意度與不滿意度之重要衡量值/指標中,你的現行水平與趨勢為何?包括與競爭者滿意度水準比較。
(2)如何處理顧客抱怨及成效追蹤?重要衡量值/指標方面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3)若適當時,你的顧客忠誠度及/或其他與顧客建立關係方面,重要衡量值/指標方面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8.2市場成果
組織的市場成果評量項目包含市場佔有率、銷售成長率或其他類似的客觀資料。其目的在瞭解市場的挑戰與機會。若適當時,將市場予以區隔,包括適當的比較資料。
(1)市場績效主要衡量值/指標諸如:市場佔有率、銷售成長率或其他類似的客觀資料中,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若適當時,包括市場地位,及進入新市場等。
(2)若適當時,可包括市場區隔方式,以及如何進入新市場等。
8.3人力資源成果
此項檢視組織人力資源成果,包括人員創新與學習成果。其目的在展現組織業已為所有員工創造與維持一個積極、豐富、學習、溫馨的工作環境,人人均能在此獲得 所需知識與成長。
(1) 員工福利、滿意度與不滿意度及發展中重要衡量值/指標,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2) 員工每人每年最低教育訓練時數、教育訓練時數、平均提案改善數/總提案改善數及具專長數之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8.4組織效益成果
此項檢視組織的其他營運過程績效成果,其目的在達成組織效益、組織重要目標、及展現良好的企業公民。
(1) 重要設計、生產、交貨及支援過程績效中重要衡量值/指標的現行水平與趨勢為何?包括生產力、週期時間、供應者/合夥者績效及其他適當的效果與效益衡量值。
(2) 完成組織策略重要衡量值/指標成果為何?
(3) 代表公共責任與企業公民成果的法規與法律符合度之重要衡量值指標為何?若適當時,可將組織從事社會公益活動與優良事蹟等納入。
8.5財務成果
財務成果的關鍵衡量指標包含財務報酬的總體衡量。透過與競爭者或同業比較以了解企業本身在此方面的挑戰和機會及經營成效。
(1) 重要財務績效衡量值/指標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諸如:投資報酬率、資產效用、營運邊際、獲利力、依市場區隔的獲利力、流動性、資產負債比、每一員工附加價值,及財務活動衡量值等。若適當時,可包括財務報酬及/或經濟價值的總計衡量法。
(2) 過程有關的資料轉換為財務資訊,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諸如:預防與鑑定成本分析、內部與外部失敗成本分析、及生(壽)命週期成本分析。
組織領導者應將此管理模式,視為改進經營體質與提升競爭力的專案計畫,力求每一評審項目均能達成最佳績效水準。要讓組織內各個部門、各個員工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做及他們的職權與責任為何?
在執行此專案計畫一段時間之後,組織領導者要檢討其績效水準,並將此成果資訊回饋到相關部門或個人,責成他們採取必要的改進措施。
組織領導者倘能運用此項管理模式,不斷改進經營績效,形成持續改進的管理循環,則必定會產生提升競爭力的結果。
茲將本獎前四大項展開之例,陳述如下,歡迎會友們不吝批評、指教。
1.領導
組織領導者如何建立願景與永續經營之理念、任務及目標,如何採取有效的領導作為,經由適當的管理系統運作向下展開予以落實。此類包括組織的社會責任、專注未來及其具体表現。
1.1經營理念與願景
檢視高階領導者與管理階層對永續經營理念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1) 高階領導者如何建立組織願景、任務、價值觀、目標(含品質目標)及所期望的績效水平:包括如何經由管理系統向組織內所有員工溝通與落實?
(2) 如何瞭解影響你企業與市場的短期與長期因素,規劃追求維持成長目標及/或市場領導地位?
(3) 如何以品質管理原則為基礎,定期審查組織品質管理系統效果與效率,並將審查所發現的不良事實,品質目標與改進活動之狀況和結果、顧客回饋…等,作為持續績效改進的重要依據?
1.2領導承諾與作為
檢視組織領導者及各階層管理者如何以身作則,親自參與並主導績效目標達成之活動。
(1)領導者如何鑑別其他利害相關者之需求與期望,從而設定目標?如何藉由方針管理或目標管理來主導組織績效目標之達成?
(2)領導者如何傾聽顧客、夥伴關係人的聲音並將它轉成為增加價值的活動?
(3)領導者如何鑑別其員工之工作滿意度、能力及個人發展之需求?如何激勵、支援與表揚組織內之員工?
(4)領導者如何創造一個會鼓勵人員參與和發展之環境,及提供必要的架構與資源,以支援組織之策略性計畫?
1.3社會責任
檢視組織如何瞭解與滿足利害相關者之需求及期望,並善盡企業之社會責任,協助解決社區的問題,以行動回饋社會,提升社會福址,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
(1)如何將利害相關者對產品之需求及期望,諸如:符合性、可恃性、產品安全、產品責任、及環境影響等納入考量?如何遵循法規要求避免組織所經營之產品/服務,對社會可能造成之負面影響?(包括稅務、工安、消費者保護、衛生---等之考量
(2)領導者與員工如何參與社區活動,表現在保護社區利益方面的積極角色?
2. 策略規劃與創新
組織如何為實現願景建立能領導組織績效改進且能予以衡量之目標。並針對利害相關者需要及本身績效,採創新觀念與做法制訂組織策略,以提昇產品/服務品質與經營成果並增強其競爭力。
2.1目標設訂
檢視組織如何針對願景設訂長、中、短期目標,並在組織內向下展開,落實執行以求持續績效改進。
(1) 高階領導者如何審查組織有關長、中、短期目標之進度,並能依內外環境變遷,適時調整?包括由高階領導者定期審查重要目標(含品質目標)之達成度及其績效。
(2) 如何確保組織內相關部門與階層皆已建立品質目標,包括產品符合要求?品質目標應可量測,且與品質政策一致。
2.2策略制訂與展開
檢視組織如何針對利害相關者需要及本身績效制訂經營策略。
(1) 組織如何依利害相關者現在與未來需要及本身績效,制訂經營策略?包括其發展過程及重要參加者。
(2) 如何將顧客與市場需要、競爭者與競爭環境有關的能力、供應者及/或合夥者關係、財務與人力資源等關鍵因素納入考量?簡述如何蒐集與分析相關的資料與資訊,以處理這些因素的方法。
(3) 如何將此策略向下展開?包括展開方式與過程。
2.3創新與改進
檢視組織如何從事具體變革,以改進其產品/服務及過程品質,為組織利害相關者創造新價值。
(1) 如何將創新與改進活動回應顧客要求?包括:簡化工作單位與過程,及/或快速從某一過程,變換至另一過程或某一產品到另一種產品,在回應時間上作重大之改進,並將它引進至組織各部門或領域?
(2) 如何將創新與改進活動,整合到日常工作中,成為組織經常性活動的一部份?
2.4管理工具/方法之應用
(1) 如何應用管理工具/方法和其它問題解決技術與分析工具,來發掘問題根源,並防止其再度發生,諸如:品管七工具、防誤措施、實驗計畫法、田口式品質工程…等。
(2) 用來衡量持續改進活動有關計畫的重要績效衡量值及/或指標為何?如何確保持續改進活動與整體策略計劃目標一致?
3顧客與市場
組織如何決定顧客與市場的要求、期望與喜好,同時亦檢視組織如何開發市場,並與顧客建立的關係,及決定導致顧客滿意、留住顧客、與業務擴張的關鍵因素。
3.1顧客與市場之了解
檢視組織如何決定顧客與市場的要求、期望與喜好,以確保現行產品/服務能維持關聯性,並發展出新機會。
(1) 如何決定目標顧客、顧客群、及/或市場區隔?在作此決定時,如何了解包括競爭者在內的顧客?以及其他潛在顧客及/或市場?
(2) 如何瞭解顧客對產品/服務、交期、價格、可恃性(dependability)等全盤的需要與期望,並將這些需要與期望在組織內溝通?
(3) 如何瞭解目前顧客想要的以及預測未來顧客想要的,以及市場所能供應的是什麼?
3.2顧客與市場開發
檢視組織如何從事開拓新客源與新市場活動,以確保組織能維持正常營運外,亦能追求成長。
(1) 如何為產品/服務規劃新顧客與市場開發,決定重要客戶要求(包括產品 /服務特性),及其對顧客採購決策的相對重要性或價值?
(2) 如何從事技術開發與了解競爭者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並快速與彈性回應顧客與市場要求?如何預測所處之市場現行與未來的需求?顧客未來需要與你的業務發展方向的一致性水準如何?
3.3顧客關係與溝通
檢視組織如何建立顧客關係與溝通過程,其目的在與新/舊顧客保持良好關係,並與他們維持充分溝通,以發展新市場機會。
(1)如何將顧客滿意度之量測,作為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如何對顧客滿意度的回饋之要求、量測及監視的過程,持續地提供資訊?
(2)如何與顧客建立關係以獲得他們信任及滿足他們需要?如何增加他們再度光顧機會與正面口碑?
附註:顧客關係可包括發展合夥關係或與顧客結盟。
(3)如何決定與重要顧客接觸時有哪些要求事項?它們在不同方式接近時如何變化?如何能確保讓這些接觸要求事項展開,使參與回應鏈的所有員工都知道?包括為顧客尋找資訊、執行業務及抱怨的重要接近機制之簡述。
附註:決定顧客滿意度及不滿意度可包括利用任何下列所有的:調查、正式或非正式回饋、利用客戶帳戶歷史資料、抱怨及交易完成率。資訊可由網際網路、經由人員接觸、或第三者、或信函蒐集得知。
(4)如何保持建立關係的方法,並使得接近顧客與業務需要及方向取得一致?
4資源管理
組織如何針對機會與限制條件,適時地鑑別及提供各種資源?包括:實施與維持品質管理系統,「有形資源」如改進的實現與支援設施,「無形資源」如智慧財產等,以鼓勵創新性持續改進的資源與機制。如何處理重要人力資源實務 ?諸如:直接針對創造與維持高績效工作場所開發員工,使他們與組織能適應改變,以及提供及維持為達成符合產品要求所需之基礎架構,進而提高組織的績效的工作環境與全體員工參與改進的風氣。
4.1提供資源
檢視組織如何實施與維持品質管理系統,來持續改進其有效性,並藉由獲得所需資源,從事符合顧客要求活動以提高顧客滿意度?
(1)如何實施與維持品質管理系統,並持續改進其有效性?如何藉由符合顧客要求以提高顧客滿意度?
(2)如何提供改進組織績效所需的各種資源?諸如:改進的實現與支援設施、智慧財產、鼓勵創新性持續改進的資源與機制…等。
4.2人力資源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將最重要資源的人力,給予適當之教育、訓練以增強其知識、經驗與能力,使他們能勝任其工作並對組織政策與策略之改進,做出貢獻。要運用各種團隊組織,使人人參與持續改進活動,在團隊與小組中自由分享知識與經驗以達成組織目標。
(1) 如何對組織成員施以適當之教育與訓練,使其能有效地執行產品品質之工作?
(2) 如何運用各種團隊組織,使人人參與持續改進活動以改進組織(包括品質管理系統)之效果與效率?如何在團隊與小組中自由分享知識與經驗以達成組織目標?
4.3基礎設施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決定、提供及維持為達成符合產品要求所需之基礎架構。適當時,基礎架構可包括:建築物、工作空間及相關的公共設施、過程設備(硬體與軟體兩者)及支援服務(諸如運輸或通訊)。
(1)組織如何決定所需基礎設施?包括之資源諸如:工廠、工作空間、工具與設備、支援服務、資訊與溝通技術以及運輸設施等。
4.4 工作環境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為提高組織的績效,營造適宜的工作環境,以確保此環境能對人員之激勵、滿意度及績效產生正面之影響,並使其成為人性與物性因素的組合。
(1)組織如何如何決定與管理為達成符合產品要求所需之工作環境?包括:創意之工作方法與更多的參與機會,發揮組織內人員之潛能,安全規則與指導,工作場所的位置,人員間互動…,等之考量?
5過程管理
「所有的工作都在過程中完成」,任何過程皆為具有相關的數項序列活動或具有輸入與輸出的單項活動,最高管理階層須界定所需之過程輸出,及鑑別其有效果與有效率達成所需之必要的輸入與活動,使組織具滿足其利害相關者之能力,並確保產品實現與支援過程及相關過程網路之有效果與有效率的運作。過程須依需要之程度予以文件化,以支援有效果與有效率的運作。
評審作業著眼於價值鏈系統的關鍵過程,當產品實現過程活動能使組織產品增加其價值時,支援過程亦為其所不可或缺者,它能間接地增加組織之價值。整體範圍包括:有效的設計、預防導向、產品/服務實現、連接供應者與合夥者、整合供應鏈及其支援體系、行銷、營運績效、週期時間、作業績效評鑑、持續改進、及組織學習等。
5.1產品/服務實現
此項係檢視組織的主要產品與服務設計與開發並促使其生產/服務實現之過程,其目的在改進市場與營運績效,以達成既符合要求又能提供利害相關者利益。它可透過改進實現過程與相關支援過程之效果與效率予以達成,例如:浪費之減少,人員之訓練,資訊的溝通與記錄,供應者能力之發展,基礎設施之改進,問題之預防,加工方法和過程產出,及監視之方法。亦可應用模組化設計、共同零件、共同生產線、及提供特別的訓練、降低成本與縮短週期時間,並防止過程上的錯誤。
(1)設計與開發過程
l 你為產品/服務及其有關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所做的設計過程為何?
l 你如何將設計與開發規劃、設計與開發輸入、設計與開發輸出、設計與開發審查、設計與開發查證、及設計與開發變更之管制等作適當安排?包括各項作業規劃與權責與重要營運績效之要求。
l 你如何將變動中顧客/市場要求,結合到產品/服務設計與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
l 你如何協調與測試設計及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包括你如何使用那些防誤設備或措施,以防止疵病/重加工與營運順暢並及時推出產品/服務。
(2)生產/服務過程
l 你如何運作產品/服務所需之過程,以滿足顧客與其他利害相關者的要求?為確保產品實現,須考量相關之支援過程,以及所期望之輸出、過程步驟、活動、流程、管制量測、訓練需求、設備、方法、資訊、物料及其他資源為何?
l 你如何運作每日的重要生產/服務過程,包括:產品搬運、包裝、儲存、防護及交貨的過程,以防止產品在內部加工處理及產品最終交貨期間,有所損壞、變質或誤用,以確保符合重要績效要求?如何考量來自產品性質所產生的任何特殊要求之需求。諸如:軟體、電子媒體、危害物質、需特殊人員服務、安裝或應用的產品,以及獨特或無法取代的產品或物料?
l 你如何改進生產/服務系統與過程,以獲致較佳的過程績效並改進產品/服務。你用於管制與改進這些過程的重要績效衡量值/指標為何?如何將改進活動與其他組織單位與過程及你的供應者/合夥者分享?
l 若適當時,你如何執行檢驗、測試及過程/績效稽核,使保固及/或重加工成本降至最少?包括以預防為基礎的過程來管制檢驗與測試成本?
5.2供應鏈管理
高階管理者可運用供應鏈觀念,針對串聯供應鏈中每一過程持續進行創造附加價值的活動,可採合作夥伴關係之觀點,從事供應鏈管理。
(1)供應鏈管理
l 如何界定及實施有效果與有效率的採購過程?如何確保採購產品從規格到接收之符合性?如何評估與管制所採購的產品,俾使所採購的產品滿足組織以及利害相關者之需求與要求?
l 如何採用電子媒體與供應者進行聯繫?溝通的成效為何?
l 如何選擇與評價供應者?你的企業成長與成功的關鍵供應鏈過程為何?
l 如何決定關鍵供應鏈過程要求?若適當時,結合顧客與供應者及/或合夥者輸入。這些過程的關鍵要求為何?
l 用於管制與改進這些過程的重要的績效衡量值及/或指標為何?若適當時,包括如何使用在製衡量值與顧客及供應者回饋,以管理供應鏈過程。
5.3支援性管理
此項係檢視組織關鍵支援過程,包括財務與會計、設備管理、法律、人力資源、以及行政過程等的支援性管理過程,如何支援日常運作以改進整體營運效益。
(1)支援過程
l 你用來支援你日常運作及你的員工在提交產品與服務的關鍵過程為何?你如何設計這些過程以符合所有重要要求條件?
l 你如何逐日運作重要的支援過程,以確保符合重要績效要求?
l 你用於管制與改進這些過程的重要績效衡量值/指標為何?若適當時,在管理你的支援過程中,包括如何利用在過(製)程中衡量值及內部顧客回饋?
l 若適當時,你如何改進你的支援過程以獲得較佳的績效,並保持與業務需要與方向一致?你如何運用:過程分析與研究、標竿學習、替代技術、或得自過程顧客的資訊,從事持續改進?你如何將改進成果與其他組織單位與過程分享?
l 若適當時,您如何決定關鍵支援過程要求?若適當時,結合來自內部顧客之輸入?對這些過程,你的重要營運要求為何?(諸如生產力與週期時間)
5.4量測與監視
此項係檢視組織如何利用重要的量測方法來追蹤整個過程管理所有層面,使組織績效持續改進,進而增加利益、提升顧客滿意度、改進資源使用及減少浪費,以達成有利結果。組織過程績效量測之例子,包括:產品之量測與評估、過(製)程能力、及專案目標之達成等。
(1) 如何規劃與執行系統、過程、與產品之量測,以查證是否達成利害相關者之要求?參考ISO9004:2000第8.2節「量測與監視」。
(2) 如何持續地監視其績效改進措施?如何將來自改進活動資料分析之結果,作為管理階層審查的輸入項目,以提供組織績效改進資訊?
(3) 如何採取矯正與預防措施,以根除出現不符合現象,並將隨附的檢驗、測試及過程/績效稽核成本降至最少?
6資訊與知識管理
凡有效量測與分析績效以促成改進與提升組織競爭力,皆為重要資訊。管理者須視資料為轉換成資訊和組織知識的持續發展之基本資源,亦應視資訊為根據事實作決策與激勵創新所不可或缺者。組織須確保資料量測、蒐集及確認之效果與效率,使組織績效、利害相關者之滿意、與高品質,及時資料與資訊之備便性,得到保障。俾供所有重要使用者 – 員工、供應者/合夥者及顧客使用。組織亦須審查知識管理的情形,包括:取得、發展、傳播、應用、更新知識的情形,以及知識管理所帶來的價值。
6.1資訊管理系統
此項係檢視你的組織如何蒐集、確認並確保高品質,及時資料與資訊之備便性,供所有重要使用者 – 員工、供應者/合夥者及顧客之用。
(1)資料蒐集、鑑別及取用
l 如何蒐集、鑑別及取用資料,使所需的資料與資訊處備便狀態?若適當時,你如何使它們易為員工、供應者/合夥者,與顧客取用?
附註:(a) 蒐集、鑑別及取用各種內外部的重要資訊,包括:組織內部職能部門,及外部顧客、供應者、競爭者等。組織依衡量與分析績效而決策。 (b)資料備便性的重要性日增網際網路(internet)與電子商務在B2B與B2C等交互作用使用上的增加,以及網內網路(intranet)變的更為重要,而成為組織全面溝通的重要工具。
l 如何確保資料與資訊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時性、準確性、及保密性?
l 如何維持資料與資訊的備便性機制能與企業需要與方向取得一致?
(2)硬體與軟體品質
l 如何確保硬體與軟體是可靠且易於使用?
l 如何維持軟體與硬體系統與企業需要與方向取得一致。
6.2資訊開發與應用
檢視組織如何鑑別其資訊需求,建立組織資訊策略,並開發與應用所需資訊,以符合組織之策略與目標以及利害相關者之需求。
(1)如何鑑別資訊需求建立組織資訊策略?如何以量測及資訊蒐集所獲得的資料分析為基礎,開發與應用所需的資訊?
(2)如何整合及分析來自組織所有部門之資料與資訊,以評鑑其績效及鑑別改進區域?
(3)如何確保從其他利害相關者所蒐集之資料,用作分析及可能之改進?
(4) 如何定期審查組織所使用之量測方法,並持續定期查證資料之準確性與完整性,使資訊維持於最新狀態?
(5)如何建立e化之系統如:ERP、EC、CRM、SCM等,且呈現經營效益?
6.3知識管理
檢視組織如何有效地累積資訊以產生知識,如何運用有系統的管理方式,來蒐集、處理企業現有的知識資產,並經由不斷地累積、分析、傳遞、再創造的過程,形成知識的循環,提供企業學習與使用的參考。如何執行知識管理作業包括:確認、取得、發展、傳播、應用、更新知識的過程,妥善處理整個知識管理的相關過程,會為組織帶來新附加價值。
(1) 組織如何運用有系統的管理方式,來蒐集、處理企業現有的知識資產,並經由不斷地累積、分析、傳遞、再創造的過程,形成知識的循環?如何協助員工找到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如何從顧客、供應者、競爭者的互動關係中,獲取所需知識?
(2) 如何將取得之資料轉換為有利於組織之資訊及知識?組織如何評估使用資訊之衍生利益,以改進資訊與知識之管理?
(3) 如何確保知識資源適當的安全性及機密性?組織如何鼓勵創意知識的量產?
(4) 如何執行知識管理作業包括:確認、取得、發展、傳播、應用、更新知識的過程,為組織帶來新附加價值?
7整體品質管理系統
組織如何考量影響到產品/服務之環境、職安衛的管理活動,從而建立並維持一個或多個程序,以防止其中任何因素對經營績效可能造成重大衝擊?如何將環境管理系統,以及職安衛管理系統等,整合成品質管理系統的一部分?使其具備日常管理作業活動系統化與透明化之特質?
7.1品質管理系統
檢視組織如何藉由:(a)界定系統與過程,能使其清楚地瞭解、管理及改進其效果與效率,及(b)確保過程有效果與有效率的運作與管制,以及量測與資料之使用來決定組織績效的滿意度,有效地建立一個顧客導向的品質管理系統。
(1) 如何界定與促進引導組織績效改進之過程?
(2) 如何在持續基礎取得與使用過程之資料和資訊?
(3) 如何指導朝向持續改進方向推展?
(4) 如何使用適當方法以評估過程改進?諸如自我評鑑與管理階層審查。
7.2環境管理系統
檢視組織如何界定環境政策,界定管理對角色、責任及權限,建立文件系統,並在組織內宣導溝通。如何提供實施與管制環境管理系統所需要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專門技能、技術及財務的資源,並指派一個或多個特定之管理代表,執行環境管理任務。
(1) 如何確認環境管理系統的各項要求係根據CNS14001(ISO14001)標準而建立、實施、維持及持續改進?如何訂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與標的?
(2) 如何提供實施與管制環境管理系統所需要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專門技能、技術及財務的資源?
(3) 如何處理相關環境議題,如:法令與規章、資源節約、污染排放、廢棄物處理與再生利用?
7.3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
檢視組織如何建立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考量相關法規因素,諸如:健康管理相關法規、教育訓練相關法規、勞工安全衛生有關法規、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相關法規…等,以處理員工健康及安全有關問題。
(1) 如何考量相關法規因素建立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若適當時,如何針對機器設備的佈置、人力與機器之工作時間及負荷量、防災(害)裝置或措施、工作人員健康及安全之妥善性與安全性,作適當的考量?
(2) 如何遵照政府所頒佈之安全與衛生等法規辦理職業安全與衛生相關事宜?員工如何定期做健康檢查?
7.4系統之整合
檢視組織如何依其經濟與其他情況,來決定可以將其他目標產出的各種管理系統,整合為使用相同要項之單一且結合的管理系統,使系統更易於規劃、執行、檢討/評估及改進。
(1) 如何將現有品質、環境、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整合為單一且結合的管理系統?系統運作之成效如何?
7.5管理工具/方法之應用
檢視組織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與統計工具找出問題的根源,持續從事過程改進活動,以創造新價值。
(1)如何應品質管理工具/方法諸如:品管七工具、新品管七工具、標竿學習、實驗計畫法、品質機能展開、再造工程、田口式品質工程、JIT、6δ…等,來提升組織經營績效?
8總體經營績效
此項主要提供專注於有關顧客對組織的產品與服務、整體財務與市場績效、組織與人員學習以及所有關鍵過程與過程改進活動之評估,以決定整體組織績效。其目的在彰顯物超所值的供應品,須從顧客與市場的觀點出發的,經由組織與人員學習而產生優越營運與財務績效指標。
8.1顧客滿意成果
本項主要專注在顧客滿意度評估與改善措施,包括顧客滿意度與產生忠誠度、產品及服務品質的績效成果,並檢視組織對顧客抱怨的處理機制及成效追蹤。
(1)在顧客滿意度與不滿意度之重要衡量值/指標中,你的現行水平與趨勢為何?包括與競爭者滿意度水準比較。
(2)如何處理顧客抱怨及成效追蹤?重要衡量值/指標方面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3)若適當時,你的顧客忠誠度及/或其他與顧客建立關係方面,重要衡量值/指標方面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8.2市場成果
組織的市場成果評量項目包含市場佔有率、銷售成長率或其他類似的客觀資料。其目的在瞭解市場的挑戰與機會。若適當時,將市場予以區隔,包括適當的比較資料。
(1)市場績效主要衡量值/指標諸如:市場佔有率、銷售成長率或其他類似的客觀資料中,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若適當時,包括市場地位,及進入新市場等。
(2)若適當時,可包括市場區隔方式,以及如何進入新市場等。
8.3人力資源成果
此項檢視組織人力資源成果,包括人員創新與學習成果。其目的在展現組織業已為所有員工創造與維持一個積極、豐富、學習、溫馨的工作環境,人人均能在此獲得 所需知識與成長。
(1) 員工福利、滿意度與不滿意度及發展中重要衡量值/指標,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2) 員工每人每年最低教育訓練時數、教育訓練時數、平均提案改善數/總提案改善數及具專長數之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
8.4組織效益成果
此項檢視組織的其他營運過程績效成果,其目的在達成組織效益、組織重要目標、及展現良好的企業公民。
(1) 重要設計、生產、交貨及支援過程績效中重要衡量值/指標的現行水平與趨勢為何?包括生產力、週期時間、供應者/合夥者績效及其他適當的效果與效益衡量值。
(2) 完成組織策略重要衡量值/指標成果為何?
(3) 代表公共責任與企業公民成果的法規與法律符合度之重要衡量值指標為何?若適當時,可將組織從事社會公益活動與優良事蹟等納入。
8.5財務成果
財務成果的關鍵衡量指標包含財務報酬的總體衡量。透過與競爭者或同業比較以了解企業本身在此方面的挑戰和機會及經營成效。
(1) 重要財務績效衡量值/指標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諸如:投資報酬率、資產效用、營運邊際、獲利力、依市場區隔的獲利力、流動性、資產負債比、每一員工附加價值,及財務活動衡量值等。若適當時,可包括財務報酬及/或經濟價值的總計衡量法。
(2) 過程有關的資料轉換為財務資訊,現行水準與趨勢為何?諸如:預防與鑑定成本分析、內部與外部失敗成本分析、及生(壽)命週期成本分析。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